在大多数人选择安享晚年的年纪,70岁的陈国华却选择紧握剑柄,在剑道上挥洒汗水,他的目标明确而坚定:站上世界击剑锦标赛的舞台,这位银发苍苍的剑客,正用他的行动重新定义着“古稀之年”的含义,也为体育精神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
清晨六点,当城市尚未完全苏醒,市体育馆的击剑训练馆内已响起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陈国华身着洁白的击剑服,头戴护面,手持花剑,正与一名年轻选手激烈交锋,他的步伐虽不及对手迅捷,但每一次移动都沉稳扎实,手中的剑如臂使指,精准地捕捉着进攻与防守的时机,一个漂亮的弓步直刺,得分!他收起剑,微微喘息,护面后的眼神锐利而专注,全然不似寻常古稀老人。

“很多人都问我,这个年纪为什么还要‘折腾’。”训练间隙,陈国华擦去额角的汗水,笑容温和,“击剑不是折腾,是热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的身体告诉我还行,我的内心更渴望挑战,世锦赛,就是我现在最想攀登的高峰。”
陈国华的击剑情缘,可以追溯到近五十年前,青年时期,他便是单位击剑队的骨干,曾在本系统内的比赛中屡获佳绩,后因工作繁忙、家庭责任等现实原因,他将这份热爱深埋心底,剑封存于箱底数十年,退休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路过体育馆,听到那熟悉的剑刃交击声,心底的火苗被瞬间点燃,他重新拿起剑,这一拿,便再未放下。
“重新开始并不容易。”陈国华坦言,年龄带来的身体机能下降是客观事实,“反应速度、体能、恢复能力,都没法跟年轻人比,但我有自己的优势——经验、耐心,还有对击剑战术更深的理解。”他为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每周五次技术训练,三次体能训练,包括核心力量、柔韧性和耐力练习,他还坚持研究国内外高水平比赛录像,分析战术,不断丰富自己的“武器库”。
他的执着感染了身边的人,击剑馆的年轻队员们都亲切地称他“陈老师”。“一开始觉得挺新奇,这么大年纪还来练击剑。”22岁的省队队员李俊说,“但看过陈老师训练和比赛后,只剩下敬佩,他的剑术非常老道,节奏控制得很好,和他交手能学到很多东西,他追求梦想的这股劲儿,特别激励我们。”

陈国华的教练,前国手张伟强则表示,指导高龄学员需要更多耐心和方法调整。“要更注重运动防护,避免受伤,训练内容也要根据他的身体状况量身定制,但老陈的悟性和毅力超乎想象,他的进步是实实在在的,参加世锦赛,对于高龄选手而言,难度极大,不仅要面对国内激烈的选拔竞争,国际赛事的强度也是严峻考验,但体育精神的核心在于参与和超越自我,他正在这条路上坚定前行,这本身就极具价值。”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理念的深入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像陈国华一样活跃在竞技体育赛场上的高龄爱好者逐渐增多,他们或许不再以奖牌为唯一目标,但对运动本身的热爱、对自我极限的挑战、对积极生活态度的践行,构成了体育运动中一道温暖而励志的风景线,体育管理部门也适时推出了更适合老年人参与的赛事活动和等级标准,为他们的梦想提供了更多实现的可能。
通往世锦赛的道路注定布满荆棘,陈国华需要先在国内一系列积分赛和选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以获得代表国家出战的资格,他深知前路艰难,却从未动摇。“结果重要,但过程同样珍贵,每一点进步,每一次站在赛场上,都让我感到充实和年轻。”他抚摸着手中的剑,眼神笃定,“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练下去,比下去,我的目标就是尽最大努力,无限接近那个梦想的舞台——世锦赛。”
夕阳的余晖洒进训练馆,陈国华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他收拾好装备,步履从容地走向门口,明天,他又将准时出现在这里,继续用汗水浇灌他的世锦赛梦想,那柄陪伴他多年的剑,在暮色中闪烁着不灭的光芒,一如他眼中那份对击剑最纯粹的赤诚与热爱。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