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人眼中,七十岁或许是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年纪,但对于李志远来说,这却是他执起剑柄、向世界锦标赛发起冲击的新起点,每天清晨,当城市还未完全苏醒,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便已身着击剑服,手持花剑,在训练馆中重复着刺击、格挡的动作,他的眼神锐利如鹰,步伐稳健如松,仿佛岁月从未在他身上留下痕迹,李志远的目标简单而坚定:参加世界击剑锦标赛,与全球顶尖选手同台竞技。
李志远的击剑故事并非一时兴起,年轻时,他曾是省队的一名业余击剑手,但因工作与家庭原因,不得不在三十岁时放下剑柄,投身于平凡的职场生活,四十年来,他作为一名工程师,将青春奉献给了机械图纸与工程项目,但心底对击剑的热爱从未熄灭,退休后,当同龄人选择钓鱼、书法或旅行时,李志远却重新走进了击剑馆。“击剑是我青春的遗憾,现在我有时间了,为什么不能追梦?”他笑着说,手中的剑柄仿佛承载着半生的重量。
五年前,65岁的李志远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一场国际击剑比赛,那位年近五十的欧洲选手的顽强表现点燃了他的斗志,他毅然报名参加了本地击剑俱乐部的老年组,从基础动作开始恢复训练,起初,家人和朋友都劝他“安分些”,毕竟击剑是一项对体力、反应和耐力要求极高的运动,但李志远用行动回应了质疑:他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每周五天,每天三小时,结合力量训练和有氧运动,甚至聘请了专业教练指导技巧,几年下来,他的体能测试数据堪比许多年轻人,反应速度更是让教练惊叹。
在击剑这项运动中,年龄常被视为障碍,国际击剑联合会(FIE)的世锦赛虽没有明确年龄上限,但选手通常集中在20-40岁之间,老年组别也多以表演赛为主,李志远却志不在此:“我不想只参加‘老年组’,我的目标是正式世锦赛,和年轻人真正较量。”这一决定背后,是无数艰辛的付出,击剑要求爆发力、敏捷性和持久专注,对于七旬老人而言,每一场训练都是对身体的考验,李志远的膝盖曾因过度训练而肿胀,手指也多次磨出水泡,但他总是一笑置之:“疼痛是暂时的,但放弃会是一生的遗憾。”
科学训练成了他的法宝,李志远与运动医学专家合作,定制了适合高龄人群的训练方案,注重柔韧性和恢复能力,他还研究年轻选手的战术录像,学习现代击剑的电子裁判规则。“年龄让我更懂得用脑子比赛,”他解释道,“年轻人靠速度,我可以靠经验和预判。”2022年,他在全国老年击剑锦标赛中夺得花剑冠军,这场胜利让他看到了冲击更高舞台的可能,他正积极备战国内选拔赛,希望能获得世锦赛的入场券。

李志远的故事逐渐传开,成了体育圈的一股清流,他的训练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获得数十万点赞,许多年轻人留言称“被爷爷的热血燃到了”,更令人触动的是,他带动了一批老年人加入击剑运动,本地击剑俱乐部负责人王教练表示:“自从李老来了,我们的老年会员增加了三成,他们证明运动无关年龄,只关决心。”这种“银发力量”正挑战着社会对老龄化的刻板印象——老年人不仅可以保持健康,还能追求卓越。
体育学者分析,李志远的案例反映了全球“积极老龄化”趋势,随着寿命延长,越来越多老年人通过运动重新定义生活,如日本90岁田径运动员或美国80岁马拉松选手,击剑作为一项绅士运动,尤其适合老年人锻炼心智与体魄,李志远说:“我希望告诉同龄人,七十岁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我们还能创造价值,甚至影响下一代。”
尽管前路艰难,李志远却充满信心,世锦赛的选拔标准严苛,需要在国内赛中击败众多年轻好手,但他已做好心理准备:“就算失败,我也享受过程。”他的家人从最初的不解转为全力支持,儿子李明说:“父亲教会我们,梦想没有保质期。”下一步,李志远计划参加亚洲区资格赛,并与国际击剑组织沟通,推动设立更高年龄段的竞技类别。
Beyond个人荣誉,李志远更看重这份追求的精神意义,他经常去学校演讲,鼓励青少年勇敢追梦:“如果我这个老头子都能拿剑战斗,你们有什么理由退缩?”他的故事已被收录为社区教育案例,成为坚韧与热情的象征。

在训练馆的灯光下,李志远的身影与年轻选手交织在一起,剑锋相击的清脆声响,仿佛在诉说一个不变的真理:梦想从来不分年龄,只要心中还有火焰,生命便永远年轻,他的世锦赛之梦,或许会照亮无数人前行的路。
有话要说...